10岁的小华连晚上睡觉时都穿着一双特殊的“鞋子”——踝足矫形器。他先天双脚踝畸形,一出生就要比健康的孩子承受更多痛苦。前段时间,省民政厅离退休干部处党员干部来到他家,为他送上这双合脚的“鞋子”,帮助他健康成长。穿了踝足矫形器快一个月,他感觉很舒服。
这是省民政厅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的一个片段。该厅离退休干部从群众身边的实事小事做起,努力办出效果办出温度,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送一双合脚的“鞋子”,助健康成长
7月的一天,省民政厅离退休干部处协同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矫正科技术人员一行,冒着酷暑,来到结对帮扶的低保户黄某家中,要给他的孙子小华(化名)制作踝足矫形器。大家来不及喝一口水,迅速开展工作,一边为小华测量足部尺寸、拍照记录采集数据,一边熟练地用纱布一层层缠绕,固定石膏模具,忙而有序、有条不紊。
为民之行,得民之心。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湿透了工作人员的衣背,小华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乖巧地配合做着脚部动作。他用那稚嫩、期盼的眼神望着大家说:“叔叔阿姨,等我的脚好了,我想打乒乓球,还要打篮球呢。”等大家忙完,小华又连声道谢:“叔叔阿姨辛苦了。”
这温馨感人的一幕传递着暖心关爱和丝丝温情,也在小华幼小的心里种下了爱的种子,激励着他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将这份爱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小华小小年纪就很懂事、很阳光,各科学习成绩优秀,每学期均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他的父亲无业,母亲改嫁,家中还有12岁的哥哥,一家人靠58岁的爷爷帮别人开出租车挣钱生活。为矫正双脚踝畸形,他做过3次矫形手术,花费40余万元,家里至今欠着外债。
现在,小华仍需长期穿踝足矫形器,每年至少两双,一双就得花2000多元钱,每年仅康复治疗这一项费用就需要5万多元,爷爷一人的收入要供养一家人实属不易。“孩子正在长身体,踝足矫形器没几个月就穿不下了,这不放暑假了,孩子说矫形器又有些小了,光脚穿难受,出去玩好不方便。”爷爷发愁地说。
为此,省民政厅离退休干部处积极协调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矫正科,为小华免费定制一双踝足矫形器,并争取长期定制踝足矫形器价格减免优惠。大家得知小华特别爱好乒乓球,希望脚治好后能成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就鼓励他好好学习、坚持理想、自强自立,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梦想,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做一顿丰盛的午餐,助快乐相伴
结对帮扶的低保户邓某全家
租住在政府的廉租房,邓某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三级残疾,爱人患类风湿左手严重变形导致二级残疾,夫妻俩都没有工作,还要供两个孩子读大学,每月仅靠低保金和摆摊修鞋维持生活。他们的孩子都在外省读大学,为了省钱不给家里增添负担,利用寒暑假在外勤工俭学,也不常回家。夫妻俩平时很节省,一日三餐非常简单。省民政厅离退休干部处党员干部决定,用最直接、有意义的方式,上门帮助邓某和爱人做一顿午餐。大家来到邓某家中,拿出各自从家中带来的腊猪排、鱼、香肠、鸡蛋、香米、油、香干、空心菜、花生米等,有的摘菜洗菜、有的切肉肔鱼、有的淘米炒菜、有的打扫卫生、有的摆放碗筷。不一会儿工夫,一桌香喷喷的丰盛午餐做好了。
“儿子、女儿常年不在家,我们家好久没有做过这么多菜了、没有这么热闹了!这顿饭比我们过年时都丰盛,今天我们很高兴。”邓某夫妇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随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交流,向他们了解享受哪些民生保障政策和措施,为他们家庭如何增加经济收入想办法、出点子。当大家准备离开时,邓某夫妻俩依依不舍,不停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
挣一份暖心的工钱,助纾困解难
结对帮扶的低保户刘婆婆今年69岁,老伴已去世,有两个女儿。去年,刘婆婆车祸住院,自费10余万元,肇事者至今没有钱赔偿。刘婆婆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由两个女儿轮流照顾。
大家走进不到6平方米的矮小平房里,看到正吸着氧气、插着食管和尿管,脸色苍白、瘫痪在床的刘婆婆,房子里放着两个大麻袋,里面装有还未做成的洗漱包。刘婆婆的两个女儿正低头做着手工活。“社区特别照顾,介绍一些简单手工活给我们做,让我们白天既能照料母亲又能赚点钱补贴家用。”姐妹俩一边做着手工活,一边哽咽地说。
省民政厅离退休干部处党员干部顾不得房子狭小、闷热,立即围拢过来,一刻不停歇地帮她们做手工活。即使大家的手被刺出血、磨出泡,仍默默坚持。看到姐妹俩用大号注射器给刘婆婆喂流食,大家买来奶粉和水果,以备不时之需。临走时,大家又鼓励姐妹俩要树立信心、坚强面对,好好照顾母亲。(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光正 通讯员 梅凯)(内容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