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决策部署,以就近就便满足康复辅助器具短期和应急需求为目标,以提高康复辅助器具使用效能、降低使用成本为导向,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统筹谋划,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由点向面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残疾人和伤病人多层次、多样化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需求,推动康复辅具融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22年,省民政厅安排专项资金在全省部分县市开展康复辅具社区租赁试点服务工作。
近日,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讨论对全省6个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的先行试点地区开展调查研究。本文以恩施市舞阳坝官坡社区为个案,阐述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分析研究解决难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及经验特色
(一)基本情况
恩施市舞阳坝街道官坡社区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中心(以下简称辅具中心)于2021年开始筹备,在多方努力下,于2022年底顺利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使用资金366643.49元。
辅具中心占地面积120平方米,拥有专门的康复训练室、辅具展示区、医疗检查室、办公室等功能区域,建筑采用无障碍设计,提供方便的无障通行设施。中心配备了一支专业的康复团队,包括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工程师、心理咨询师等多个专业人员,他们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服务。同时引进了先进的辅具设备,包括自动洗澡机、轮椅、假肢、助听器、助行器等多种类型的康复辅具,这些设备经过精心挑选和测试,能够满足不同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辅具中心开设了康复训练课程,针对不同残疾类型的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建立了辅具租借服务机制,残疾人可以通过中心租借所需的康复辅具,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建立了残疾人康复辅具的应急响应机制,当残疾人在使用辅具过程中遇到问题或需要维修时,中心会及时派出技术人员进行维修和调整,确保他们能够持续享受辅具的便利和效益。
恩施市舞阳坝街道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创新,孵化了一个社工组织“小棉袄”。恩施市小棉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于2020年8月,是恩施州第一家由街道发起,多个社区联合组建并在民政局登记注册的社工组织。旨在为困境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妇女儿童、失独家庭及其他弱势群体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心理慰籍和咨询服务。截至目前,机构现有专职社工7名,签约持证社工32名,其中中级社会工作师6名。
社工更能贴近群众,把社工融入到康复辅具租赁事业中,便于工作的开展,社工组织是民政服务的延伸。民政局通过社工入户调查收集资料,通过实地观察、面对面交谈等方式了解群体的的不同需求,针对高龄老人、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做到一户一策,精准满足群众的辅具需求,有效的提高了自身服务水平、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二)经验特色
一是租赁服务流程规范合理。舞阳坝官坡社区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点结合自身情况,针对不同的政府补贴服务对象制定了不同的优惠政策,公开辅助器具租赁价目表。同时也根据服务内容制定了规范的租赁服务流程:一是咨询,可通过线上打电话、线下去服务点两种方式进行服务的咨询、申请、受理;二是评估,服务点针对需求者的实际情况与诉求做评估,并建议适配的辅具;三是签约确认,工作人员对用户讲解清晰服务政策、流程,在用户完全了解服务条款的前提下与服务中心签订条约;四是递送装配,服务中心与用户约定时间,将辅具配送上门配装到位;五是培训使用,服务中心对用户及其照护家人,做辅具使用的培训,确保其能正确安全的使用;六是解约回收,用户与服务中心提前确认停止服务的时间,服务中心确认回收辅具;七是洗消入库;服务中心针对回收的辅具,按照规定做相应检修、清洗、消毒、入库。
二是辅具中心结构配置齐全。中心拥有专门的康复训练室、辅具展示区、医疗检查室、办公室等功能区域,采用无障碍设计,提供方便的无障通行设施,从细节处彰显人性化的服务。中心拥有一支专业的康复团队、开设了康复训练课程、引进了先进的辅具设备,能为不同需求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同时建立了康复辅具的应急响应机制,做好后续跟踪保障服务,确保群众能够持续享受辅具的便利和效益。
三是辅具适配服务精准高效。恩施市舞阳坝街道成功孵化了社工组织“小棉袄”,现有专职社工7名,签约持证社工32名,其中中级社会工作师6名,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性和服务意识更强,具有专业优势。社工组织作为民政服务的延伸,通过社工入户调查掌握一手资料,民政部门做到“一户一策”,到供应商的选择和沟通,再到后期的辅具检修和功能完善,能为群众提供精准化、高品质的辅具适配租赁服务。今年5月,小棉袄社工通过入户探访发现官坡社区熊先生前段时间因身体原因租赁辅具轮椅,但并未使用,每天只能瘫坐在床。经过询问其妻子所知,因子女均在外务工,妻子身材矮小,而轮椅座位太高,无法支撑起丈夫坐上轮椅,继而导致轮椅闲置,无法发挥其功能。小棉袄社工及社区人员针对此次情况与轮椅供应商联系,先对轮椅进行检查和维修,并适当改造,将轮椅再次送回他家中,确保熊先生能安全便利地使用辅具。小棉袄社工切实打通了民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服务做到了精细化、人性化。
四是民政保障兜底功能逐步完善。一方面相较于直接购买,租赁的形式不仅更经济实惠,还能满足各类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需求。另外,针对民政兜底对象、高龄老人等符合条件的群体制定了不同层次的补贴政策,聚焦康复需求,提供精准的辅具服务,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降低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二、存在的困难
一是公众认知仍有待提高。多数公众对辅具的认知仍停留在假肢、矫形器阶段或轮椅、拐杖这些低端辅具。另外,群众对于辅具使用对象范围的认知过窄,很多居民都以为只有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才能前来租赁使用,其实除了这类人群,还有很多其他对象也会有相应的辅具需求,比如行动不便的孕妇,以及意外摔伤、术后休养等其他需要临时辅具过渡的情况。
二是缺乏资金维持长效运营。一方面政策的落脚点在基层,社区工作量较大,人力物力耗费大,缺乏资金支持难以长效运营;另一方面辅具租赁还处于宣传推广阶段,租赁数量少、租赁单价低,租赁营收利润难以覆盖运营成本形成可持续发展。
三是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在辅具租赁工作的实际开展中,民政相关工作者以及社工服务人员多数无相关专业背景,缺乏专业的人才,且人才建设也相对落后,对一些先进高端的产品缺乏了解,从沟通宣传到专业的辅具评估均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对策及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一方面定期在社区开展会、办活动,在微信公众号推文、拍摄抖音小视频,从预防的角度向公众普及辅具知识和理念。另一方面可以建设新颖产品体验馆,在社区开设辅具展示角,潜移默化的将辅具知识深入公众心中,逐步引导公众对辅具的认知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变。
二是引入社会资源。民政部门落实发展养老服务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基本服务,将政府购买服务与直接提供服务相结合,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失能、高龄、无人照顾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依法通过捐赠、设立慈善基金、志愿服务等方式,将社会力量融入到康复辅具社区租赁工作中。
三是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依托和整合现有资源,发展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或为老服务综合体,加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培训,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保障各地服务中心拥有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估、讲解等服务,更好地为适配群体提供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