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背景下,康复辅具如何融入养老服务事业?5月16日至17日,湖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以下简称省辅具中心)抽调骨干力量,组成调研小组,到荆门市东宝区第一福利院、石桥驿镇农村福利院和荆门爱尚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实地调研、了解情况。
配备的康复辅具有哪些?使用时有哪些困难?老人使用感受如何?每到一处养老机构,调研小组都详细询问管理人员、护理员、老人及家属相关情况。
荆门爱尚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入住老人陈奶奶今年84岁,长期卧病在床。这次靠着省辅具中心配适的电动站立式轮椅圆了站立行走梦,陈奶奶开心得像个孩子。
老人受益,护理员也受益。荆门爱尚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护理员杜月梅表示,以往为老人洗澡是个老大难问题,全靠人力且有滑倒风险。“现在有了定制的沐浴床,为老人洗澡就省力安全多了。”
在荆门市东宝区石桥驿镇农村福利院,工作人员付元芬向调研小组反映,院里老人年龄偏大,不少还伴有失能半失能,需要配备更多具备语音提示功能的助行类康复辅具,提醒老人避免产生摔跤和碰撞风险。
“限于经费,院里为老人配备的康复辅具种类和数量较少,配备助行类辅具成为老人们最大的诉求。”荆门市东宝区第一福利院院长严静这样反映。
为了摸清情况,省辅具中心还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该次调研收集上来的70余份调查问卷显示:入住养老机构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为42%,存有行动障碍的老年人占比74%,使用过康复辅具的老年人占比70%,需要助行类辅具和助浴类辅具的老年人占比分别为87%、75%。
省辅具中心配备产品在养老机构的应用效果如何,是调研小组了解的重点内容。其中,各方普遍对移动机等辅具的使用效果较为满意,认为其降低了护理员的劳动强度和护理风险,提升了老人的生活品质。
“近年来,各方均向省辅具中心反映,失能半失能老人在室内、户外等生活场景转换时缺少合适的移动类辅具。”调研小组成员刘万介绍,以往失能半失能老人从床上到轮椅、坐便器等场景的移动只能依靠护理员扶抬,老人和护理员都费力不说,而且极易产生安全风险。
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凭借长期积累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能力评估经验,借助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表和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省辅具中心技术团队设计了一套康复辅具评估及适配体系。
省辅具中心技术质量科负责人施望喜介绍,具体操作严格遵循“先评估、后适配”的原则,即根据评估体系,对机构内失能半失能老人开展在生活场景转换方面的能力评估,做好数据收集与评估结果分析工作;随后根据评估结果,适配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移动类辅具,提供辅具使用培训与技术支持,以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场景转换时“移动难”的问题。
“四个万向轮,后背开合设计、带有安全卡扣, 可满足轮椅、如厕等需求。”按照这套体系,省辅具中心推出多功能移动机等产品。记者在产品使用演示中发现,移动机刹车卡扣和自动调节高度等设计,可以保障老人在移动过程中的安全。
坐便器扶手的高度、倾斜角度,洗澡用具安装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小问题却是事关居家老年人安全的大问题。除了服务机构老年人外,省辅具中心还将“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适老化改造的方案与实效”课题纳入主题教育调查研究的重要内容。
省辅具中心老年辅具服务部负责人刘伟介绍,近年来,省辅具中心积极参与全省“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发挥养老辅具评估和适配服务优势,打造多个适老化改造服务示范区,回应老年人“居有所安”的迫切需求。两年来,累计有16个县市3505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受益。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了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兜底服务对象对康复辅具的需求、养老类康复辅具应用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情况,为康复辅具融入养老服务体系收集了第一手资料。”省辅具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付方华表示,省辅具中心将认真研究发现的问题,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惠民生、暖民心的务实举措,进一步推动康复辅具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为老年人和残疾人群体提供精准的配置服务,让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载于2023年6月26日《中国社会报》第4版)